我是个头脑简单又有几分笨拙的人,口口声声说喜欢读书,但对于复杂一点的历史类书籍,多少还有几分拒之千里之外的疏离感。比如史记这样的大部头,实在是觉得自己没法读下去,不过现在好了,由中国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著的十三堂史记通识课却打破了我不喜欢读史记,读不下去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是一本文史普及读本,通过讲解文史名著史记,紧扣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
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教育谋士等等深入探究人物命运和人性。我更喜欢其中对女性人物的一些描写,巾帼不让须眉,在司马迁笔下,完全打破固有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张大可的讲解旁征博引,行文脉络清晰,让读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增强阅读获得感。本书专为年轻读者设计,采用清晰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通俗化古典,让人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使当代读者能够领略史记的魅力,融入千百年前的人情世态与猎猎旗幡之中。
1、《史记》读后感3000字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历史小说的读后感,演义通史类的。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
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
2、史记读后感1000字以上站在也变成网上有的了。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3、史记读后感1000字我用了三个月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获嘉县汇顺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史记读书笔记1000字,《史记》读书笔记1000字